其实,和“如果”有关的问题,很多都是一说就完事儿的问题。比如题主所说的“如果今年水稻保护价从1.3元变为2.6元”,真正了解稻谷政策和市场变化的都知道:
一、水稻保护价,准确的来说是稻谷最低收购价,保护价已经是过去式了。
二、1.3元/斤的稻谷托市价,指的是2018年产的粳稻品种的国标三等品收购底价,等级差价是0.02元/斤。
三、针对稻谷实行托市收购的品种,都是普通稻谷品种,优质稻谷品种以市场定价,优质优价,比如五常的稻花香、吉林的超级稻等品种,不会进入托市收购范围的,因为市场价格比较高,且远高于普通的圆粒粳稻。
四、实行粳稻托市收购的省份,除了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之外,还有江苏、安徽两省。从收购量上来看,主要是黑龙江和江苏两个省份最多,尤其是黑龙江。
那么,接下来可以探讨一下,如果普通粳稻品种托市价格从1.3元翻一番到2.6元/斤,会产生哪些影响:
一、根据当前的市场价格,普通粳稻收购价,如东北的新稻谷农民卖的价格都不到1.3元/斤,很多在1.1元/斤水平,如果价格涨至2.6元/斤,农民的收益会增加,种粮收入比去年要多很多。到了2019年,将会有更多的农民改种粳稻,会有更多的井灌稻、旱改水等情况出现。
二、普通老百姓吃到的普通粳米,无论是东北米,还是江苏米等等,购买的价格也会随之大幅上涨。在收入稳定的情况下,以大米为口粮的地区,家庭基本支出会大幅增加。当然,相应的优质粳稻价格也会随之上涨,五常大米、舒兰大米等等东北的一些好大米,普通老百姓就更买不起了。
三、由于市场价格远低于2.6元/斤,粳稻托市收购肯定会启动,那么将会有大量的粳稻被收购到国库进入临时储备,造成国家的粮食库存水平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会增大,存粮压力也会增大,后期去库存的压力将更大。
综上所述,粮小咖也是无聊了才回答的这个问题。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还是提醒一句: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未来可能会继续下调,托市收购政策在找到好的调控手段取代之后,会随之取消。建议农民朋友在种植结构调整上,要根据市场需要来选择自己种植的品种,不要再有依赖保护价政策的心理了。毕竟,从今年国家9个部门联合下发的秋粮收购通知上来看,国家对于粮食的收购调控导向将由政策性收储为主向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收购为主转变。市场需要什么,前端生产什么!放在哪个行业,都是适用的。
如果今年水稻保护价从1.3元变为2.6元,会有什么后果?
对于这个问题,先来了解一下今年水稻的最低收购保护价的情况:
(1)2018年早籼稻的收购保护价为1.2元每斤,比去年下降0.1元每斤;
(2)2018年中晚籼稻的收购保护价为1.26元每斤,比去年下降0.1元;
(3)2018年粳稻的收购保护价为1.3元每斤,比去年下降0.2元。
这是去年12月份发改委与一些经济专家对2018年的水稻收购保护价制定的方案,其考虑到国内的水稻价格和种植成本,以及国际的水稻的价格制定的2018年水稻的最低收购保护价。这样的政策导致了我国今年的水稻价格特别低,尤其是早籼稻的价格,才达到了一元钱左右每斤。
对于题主说的水稻价格1.3元每斤的情况属于粳稻的价格对于超级稻的价格,目前达到了一点五元左右每斤,普通的中晚籼稻价格在1.25元左右每斤。如果收到价格上涨到2.6元每斤的情况下,其实对于水稻种植户来说,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毕竟现在绝大多数农民的土地在一亩三分地左右,即便是都是利润,也不会有多大的收入。因为现在在物价飞涨的时代,也不能够维持住家庭的正常开支,毕竟家里有老人要赡养孩子,需要教育,还需要生活的开支。
就像在东北武昌地区的水稻价格也就是在2.6元每斤,对于当地的农民也没有出现了多大的改观,但是增加了收入,对于后果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负面效应。
当然如果水稻的价格涨到了2.6元每斤的话,会有很多农民回家种地,不会再出现水田撂荒的现象,前提条件应该是农产品价格不要再上涨了,如果水稻的价格上涨到2.6元每斤的话,按目前的市场规律计算农产品的价格会上涨的300%左右,所以农民还是不赚钱的,也没有什么后果,无非是给农资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总之,粮食的价格不是由农民说了算,也没有话语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是市场说了算,从现实的状况来讲是由商贩和国家说了算。毕竟粮食的价格上涨的幅度过高,任何一个国家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开仓放粮降低粮食价格,主要原因是牵扯到上层人群的生活开支增加,涉及到国计民生,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所以目前的水稻如果上涨到2.6元左右每斤的话,也不会对社会产生多大的后果,当然对农民的家庭生活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后果。
如果今年水稻保护价从1.3元变为2.6元,会有什么后果?
大家知道,今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消息称,2018年下调水稻收购价,三等粳稻由2017年的每斤1.5元下调至1.3元。这里说明的是普通粳稻保护价从1.3元变为2.6元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国际市场水稻价格要低于目前的保护价,并且水稻销售也会逐步要走市场化销售的方向。即便这样,咱们今天也来讨论一下如果水稻真的变成2.6元/斤,会是什么后果。
一、农民种植水稻纯收入会增长6.47倍。如果每斤普通水稻真的变成2.6元,1公顷水稻按照16000斤计算,毛收入为4.16万元,去掉种植投入1.7万元(租地每公顷1万元,经营每公顷7000元),纯利润2.46万元,按照每斤1.3元计算,纯利润0.38元,利润增长了6.47倍。
二、水田转包面积会达到2万元以上1公顷(15亩)。按照价格变为2.6元一斤计算,利润高达6倍以上,土地租金一定会大幅度增长,保守估计的2万元以上,至于高出多少还真难说,或许3万1公顷?也真不好说啊。越想心里越美,种水稻2.6元一斤,城里一些人肯定会坐不住了,一定会有一些城市资金到农村种植水稻,和农民争夺土地耕种。
三、水田生产资料涨价、水田人工涨价将成为必然,什么水田专用肥,什么水稻种子、塑料棚膜、水田药剂都会涨价,水田育苗、插秧、等人工也得涨价,导致生产成本大大提高。
四、小麦价格会出现上涨。普通水稻如果变成2.6元1斤,普通大米价格也会成倍增长,有些家庭从经济因素考虑,一定会考虑调整主粮结构,大米的食用量会出现一定下滑,相反小麦的价格将会出现上涨。
当然,题主只是一种假设水稻涨价的情况,我们的分析也只是浅层次的,应该还会有很多连锁反应。不知大家有什么见解,希望欢迎留言交流!了解更多三农资讯,请点击文章上方关注本号!
水稻能到2.6元一斤,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除了部分商品大米能够达到或者超过这个价位,普通水稻价格基本在1.1元左右,这是国家给的托底价。
但是,你问如果从1.3元涨价到2.6元会怎样?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没有实践过,只能依靠假设和比分政策的推理。
就目前来说,我国东北地区和少数南方区域,有不少水稻是做成了大米,供家庭食用,其余都是用作饲料。同时还要考虑到国际粮价及政策等问题。
如果单纯是家庭食用这部分,价格上涨影响不是很严重,毕竟大米占整个家庭日品开支的比例并不高,对CPI的影响不会很大。
但饲料这部分,可能会有个比较大的传导。有人说,饲料价格本身就不高,提价影响不大。实际上不然,提价影响的是供需平衡,对CPI影响加大,可能会出现消费能力下降的风险。
再次,我们把粮食价格提高很多之后,进口粮食价格会更有优势,我们因为是WTO加盟国,还不能限制外来粮食的关税,这样外来粮的对冲会很严重。
虽然我们希望国家能够提高粮食收购价,但这种盲目提高的粗暴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我们认为,能够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以及流通效率的政策,要比补贴和提高粮食价格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