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期间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也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这十二位皇帝,都算勤政,没有出现我们常说的昏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清朝没昏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优选制度保障,另一个是忧患意识使然。
先说优选制度保障。努尔哈赤临终没有安排继承人,但是他在生前设立了一个制度,就是“八王议政”,涉及到选继承人就是“贵族公推制”,也就是有资格的亲王郡王贝勒推举继承人,推举的原则当然是优中选优。皇太极就是这么优选上来的。
皇太极死后,仍然执行“贵族公推制”,虽然最后顺治被推上了皇位,但是真正掌权的是多尔衮,多尔衮在当时仍然是最优秀的。
多尔衮死后,顺治亲政,有孝庄皇太后把关,他也昏不起来。顺治驾崩,康熙是通过遗诏继承的皇位。选康熙,起主要作用的是孝庄,她没有选康熙的哥哥福全,可以看出这是她优选的结果。有人说康熙继位是因为出过天花,终生免疫。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更主要还是孝庄看好康熙,觉得他是个好苗子。
康熙朝出了有名的九龙夺嫡,两度废掉太子,最后默定雍正为储君。定雍正为储君,康熙无疑是经过严格筛选的。
到了雍正朝,雍正汲取了康熙的经验教训,制定了“秘密立储制”,老皇帝选定好储君,拟旨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老皇帝驾崩,取出遗旨,新皇帝登基。
一直到道光朝,都执行的是秘密立储制。
“贵族公推制”、“遗诏制”、“默定储君”以及“秘密立储制”,前提都是要选,选当然要选好的,这就进行了一遍过滤。
另外,皇子们不知道谁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都觉得自己有机会,要竞争他们必须把自己变的优秀才行,竞选上岗,这个过程也会把昏君过滤掉。
中国之前的朝代选继承人,基本采取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继承人天定,好坏由天说了算,他只感谢天不感谢人,很容易产生优越感,认为他运气好,上天就是让他来享福的,这必然会产生昏君。
这一点到咸丰朝就表现出来。咸丰只有一个儿子载淳,就是同治皇帝。因为没有人跟他争皇位,他就没有压力,上学不好好上,经常逃学出去玩,最后玩到了花街柳巷,染上性病死了。
再说忧患意识的作用。咸丰之前制度保障作用大,同治之后,忧患意识作用就突出了。
咸丰就一个儿子,没有可选的,同治没有儿子,更无从选取,光绪也没儿子更没啥选的了。
本来大清朝唯一有机会,有可能成为昏君的同治,没当几天皇帝就死了,而且他也没真正掌权,真正掌权的是慈禧太后。
光绪朝也一样,还是慈禧掌权。宣统当了三年皇帝,还没成年就退位了,没机会当昏君。
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代,大清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哪里还有那心情,慈禧够厉害,救火队长干得很出色,她骨子里是享受型的,如果当时社会不那么乱,她一定想当昏君,可惜她没机会,连开个生日派对,修个园子养老都有一大推人反对。
大清朝这艘千疮百孔的破船就要沉了,她补漏还来不及,实在没机会昏。
感谢邀请。
昏君通常是指政事上庸碌无为、生活上堕落腐化、荒淫无道 ,导致国家管理混乱,民不聊生,基本都出现在统治后期。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相对其它朝代,有它的特殊性,看上去没有出现昏君,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吧:
一、清朝皇位继承体制更注重唯才唯能,唯一以长子继位的是道光。而历史上的朝代,大多皇长子从出生就成为继承人,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成为了昏君。
二、作为外族入主中原、少数民族统治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的满族来说,虽然武力上获胜了,但毕竟坐稳江山更难,所以不得不励精图治、奋发有为。
三、清朝作为最后的皇朝,处在了特殊的历史时间节点,资本主义挑衅、入侵,这些外患加上内忧,使得皇帝和统治集团战战兢兢,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享受安逸并堕落为昏君。
我想,如果没有外患,也不能保证清朝不出昏君,毕竟封建体制有其土壤,而饱暖思淫欲也还是有道理的,只是历史的发展没有给清皇朝出昏君的机会了。
感谢邀请参与讨论这个问题。现在历史已经被边缘化了,没有人愿意学,没有人愿意研究。而清朝更是成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灾难的背锅侠,垃圾桶,无法给予正面的回答。您提出的问题其实用不着清史专家,就是普通爱好者都知道为什么清朝没有昏君。主要就是二个因素,一个就是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从努尔哈赤后代,尤其是入主中原以后,建立了培养接班人的严格教育系统,使每一个爱新觉罗后代都可以有相当的文化层次,保证了接班人的基本素质。第二个原因就是,满族是少数民族统一天下,他们在大汉族面前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因此他们在统治过程中,步步小心,谨慎踏实,当然,防范意识也很强(文字狱的背景)。为了国运绵长,每一位皇帝都兢兢业业,就是到了晚清大变局的时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勇于变革,大胆用人,延缓了朝代的灭亡。如果是其他朝代,相信1840年后,天下都不存在了。简单的回复几句,没有人看的。